当前位置:

Enjoy出海 >

新闻资讯>

对话90后创始人:游戏团队创业做AI,这个App席卷千万全球下载

对话90后创始人:游戏团队创业做AI,这个App席卷千万全球下载
码字机器  ·  Dec 20, 2023 9:46:21 AM

12月6日,Google在北京举办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展示日活动,来自人工智能、电商、游戏、健康、娱乐等行业的10家中国初创企业集中亮相,为大家分享参与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的心得和经验。

 

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些企业与Google技术专家、出海企业家、顶尖投资人等56位专业导师进行了深度交流和学习,解决了包括实战经验、行业洞察、热门出海市场策略等挑战,获得了多维度的出海支持。

 

图片

 

在媒体见面会上,包括Enjoy出海在内的多家媒体对其中一家入营企业Polyverse进行了采访。

 

作为一家刚刚转到AI赛道的年轻团队,Polyverse今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首款产品《AI Mirror》上线即登顶多国下载榜,也跻身美国Google Play摄影类应用畅销榜首位,点点数据显示,产品自今年3月发布以来,双端累计下载量逼近1500万次。Polyverse官网显示,包括《AI Mirror》在内,公司旗下产品已经覆盖160国超3000万用户。

 

图片

《AI Mirror》

 

在和Polyverse联合创始人兼CGO邱子珺(Queena Qiu)、Polyvers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郭炫对话过程中,我们试图解决这几个问题:

 

Polyverse如何切入AI赛道?《AI Mirror》满足了用户对AI的哪些需求?收获大量用户之后的《AI Mirror》下一步如何走?AI图像类产品在AI价值链上的定位及方向是什么?以及,加入出海加速器这三个月,Polyverse从谷歌导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在接下来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尽可能为你揭晓答案。

 

以下为Enjoy出海整理后的采访实录:
 

游戏团队创业做AI,突围市场胜在体验

 

媒体:Polyverse是一家很年轻的企业,并且成立于美国,最初你们创业的契机是什么?两位年轻的90后创始人各自有着怎样的履历背景?

 

Queena:我的大学和第一份工作都在香港,当时还没毕业就加入了苹果,一直负责海外市场的拓展。苹果有一个负责亚洲市场的新部门,我是整个团队最年轻的一个员工,协助了当时非常多的新项目落地。五年后我加入了字节跳动,在字节跳动负责战略合作相关的工作,担任战略合作总监的职位。去年我从字节离开,开始创业。

 

《AI Mirror》源自于我们自己的需求和爱好,我们结合市场上的一些竞品做了非常多的测试和调研,发现市面上跟AI结合的很多产品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状态。所以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团队的评估考量和认真的筹备,我们做出了《AI Mirror》产品的Demo,并在今年3月份正式将产品上线。

 

郭炫:我是201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在大学的时候在腾讯实习,做了大概四年的MMO游戏,后面看到海外有一些机会,跟一些伙伴做了休闲游戏并且准备创业。当时正值疫情时期,这个品类在海外有比较好的流量红利,我们也做到了全球将近一个亿的下载量。紧接着我们又看到了AI机会,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AI创业。

 

我本人是技术出身,所以对一些新技术非常关注。在公司内部,我们把员工做成超级英雄的形象,会做一些恶搞的表情包,我们发现这些东西非常有趣,并认为用户可能也会感兴趣,于是就观察了市面上相似场景的一些应用,发现我们有机会做得比他们更好,所以就有了《AI Mirror》。

 

图片

 

媒体:当你看到市场上的竞品觉得不够好,推出《AI Mirror》的时候,能提供给用户更好体验的切入点是什么?

 

郭炫:我们在做《AI Mirror》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我们原先是一个游戏创业团队,我们发现在早期或者去年这个时间用AI生成一些定制化的内容时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首先是画面的呈现力,好看和不好看的是很直观的。

 

其二,我们希望某张照片变成卡通画,但是依然要保留原先的一些元素。

 

第三,我们在设计这款产品的时候有考虑过,我们希望给用户带来简捷的产品,用户的体验与传统的APP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希望AI只是藏在背后,这样的思路之下,产品的生成时间,用户的体验流程是非常重要的。AI应用是比较复杂的,产品研发周期比较长,我们做了很多技术和产品设计方面的优化,得以让这款产品的体验变得更好。

 

图片

 

媒体:现在Polyverse团队一共有多少人?转方向、转赛道对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安排都不是一个小的问题,你们是如何成功转换的?

 

Queena:我们团队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团队,30-40人的规模,研发人员占比一半以上。我们最早有一个种子轮融资,规模也不是特别大,自那之后就没有进行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我们纯靠先积累好自己,去把产品做好,再放大,我们的产品基本上第一天上线就有商业模式,所以在转换赛道的过程当中,在一些基础设施的搭建上还是可以比较稳定的。
 

二次元属性带动自传播,用户垂直创作需求仍需被满足

 

媒体:《AI Mirror》在日本完成了一波快速冲榜,有分析称这与当地TikTok上的#鬼灭之刃 变身创作有关,用户分享创作教程,引起了对《AI Mirror》产品功能的讨论。在普遍较难攻克日本市场,《AI Mirror》做对了什么?本地化工作如何开展?

 

图片

 

Queena:《AI Mirror》的优势在于有着浓重的二次元属性,二次元在日本市场非常受欢迎,拥有非常高的用户黏性。我们作为一家创业团队,本地化工作本身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首先通过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的导师来了解本地市场,获得最新的市场调研报告,比如市场趋势的分享,用户的行为特征分享,我们会根据这些报告来做相应的调整。

 

另外,很多在日本的当地朋友也会作为用户给到我们第一手的反馈,包括翻译、产品名称,甚至是非常细节的一些文化认知层面的问题。今年10月份,我们跟Enjoy出海组织的研学团一起来日本,拜访了很多当地的企业,这期间也收获颇丰。

 

媒体:结合《AI Mirror》数据来看,不同市场的发力点不太一样。初创公司的资源其实有限,你们怎么去分配精力和资源?

 

Queena: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在某一个时间点主攻某一个市场,更多的是看用户的选择。我们在5月底的时候产品有一轮下载量的新增爆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自然量。

 

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用户会在地理层面上自发地传播,根据共同的文化认知,从某一个市场传播到另外一个市场。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些启发,在某一个市场的策略是不是可以在某一个时间段应用到另外一个市场?比如我们在做美国市场的时候,也会在墨西哥市场进行测试。今年11月我们入选了Google Play Best of 2023 最佳用户选择奖,在美国市场和墨西哥市场获得了该奖项的提名。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某一些地区采用市场策略的时候,适应一些社交平台的趋势,聚焦某些市场。

 

图片

 

媒体:我们发现多数用户使用AI图像类的产品都是出于一时的兴趣,这种产品很难像一个修图类App一样有一个固定的使用场景。你们会怎么看待它的使用场景,并找到正确的位置?

 

郭炫:《AI Mirror》就是一款具有新奇体验的玩具,就像我们玩游戏一样都有一段新鲜期,新鲜期过完之后可能会有很多的流失。在图片这个领域,确实需求没有P图那么刚需,我们也在想能不能实现这样的功能,它不能够摆脱原先是一个相对低频,新鲜性会很高,但是衰减很快这样的特性。

 

我们有两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抓住某一些特别垂直领域的专业用户,那些用户用我们应用不仅仅是社交分享的,他们还会用于自己设计的作品、创作等等,这一小部分用户的黏性很高,他们使用的频次和时长要远远高于同场景的P图应用。

 

另外一个思路,我们希望能够把技术升级,因为社交的传播或者分享其实是跟我们的场景绑定的,大多数用户用我们的产品来做好看的头像,做一些新奇的值得分享的图片内容,我们希望可以把媒体的形式拓宽,比如能不能做视频?能不能把清晰度、场景拓得更大?把这种适用范围扩大以后,也许表达的内容会更多,这样场景会自然而然拓宽了。

 

媒体:提到增量或者垂类方向,你刚才提到服务小B创作者的一些需求,能否举一个比较具像化的产品创作场景?

 

郭炫:通过《AI Mirror》,现在可以做出一些很漂亮的风格化的图片,有用户在我们的产品中做贺卡,风格化后的图片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画面表现的丰富度,同时也保留了原先照片的很多细节,同时还有一个画面和场景的情绪和表现力在。如果看用户一些反馈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媒体:怎样理解AI价值链?就像现在大模型火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做大模型,更多的人去找场景或者产品,你们如何理解现在这个方向?

 

郭炫:首先,大模型是少数人的游戏;第二,大模型的发展和涌现是不可预测的;第三,我们认为大模型会更多往通用化去延伸的。我们在找价值链这件事情的时候更多会看比较垂直的领域,比较深入的领域,这个领域不仅仅是通过通用智慧解决,还需要其他非常多专业知识和外围辅助才能解决的问题。

 

媒体:《AI Mirror》这个产品的目标是什么?达到一定量之后继续做一些加法?还是会探索不同的形态的产品?

 

郭炫:我们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是因为大家对AI有共同的信仰才成立《AI Mirror》这个团队,我们不会停止在不同场景探索新机会的可能,这是其一。其二,《AI Mirror》算是在这个功能里面比较深入的一个团队,我们认为对用户的洞察还没有足够的深入。

 

说白了我们现在只解决了用户分享的需求,但是对用户垂直创作的需求,我们依然在改善。用户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意见。他们已经在用《AI Mirror》做日常的创作,所以《AI Mirror》本身这样的一个创作形式也在帮助一些长期的创作者,我们在其他的场景下也会不断做一些有意思的探索。

 

媒体:大家现在聊的比较多的话题,不管是AIGC也好,或者大模型也好,可能Agent更有机会,是一个大的方向,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Queena:我们跟一些创业者们还有一些前辈们交流的时候,今年下半年创业公司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AI Agent(人工智能体),我们之前思考过要不要做Agent,其实它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但不适合我们团队现阶段做的事情。从目前技术基础架构来说,做Agent这件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长期记忆这件事情,在整个大模型领域还没有被根本性解决,所以在这个期间做Agent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投入长时间精力去做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领域我们确实有调研过。

 

最近data.ai发布了自ChatGPT上线以来全球下载应用榜单,我们排名第七,前六都是AI Agent应用,只有我们是艺术生成器,所以赛道选择还是比较适合我们的。AI Agent我们希望在之后技术发展更合适的时候,才会开始投入做这个事情。

 

图片

 
郭炫:首先我们在Agent不专业,并没有在这个方面有特别深的研究,我们现在所看到很多Agent应用,我个人认为其实有一些技术大于场景的感觉。我认为做Agent属于对场景和需求特定的,把它当做完全智能的一个个体来做,解决某个特别垂直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要挖得特别深。
 

以创造增量价值的角度,去思考AI未来

 

媒体:在加入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项目之后,有哪些新的成果?比如说在技术资源上得到支持之外,从Google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上是否有一些启发?

 

Queena:在加入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之前,我们面临着一个核心团队与整个大团队如何高效配合的问题。在初创企业当中很多流程都不是特别完善,所以当时我们请教Google的人力资源部的导师,以及企业发展培训部的导师,进行了系统地梳理。

 

图片

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展示日

 

比如中层管理团队应该如何升级迭代?在企业文化上怎么样去管理?如何调动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结束之后,导师们还会介绍外部的培训资源,我们也将Google的OKR制度应用到了企业管理当中,目前还是在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当中,但已经能够感受到很大的效率提升。

 

郭炫:最初我们看到导师名单的时候,里面都是行业大佬,会感觉离初创公司太遥远了,但是整个历程下来,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导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在专业领域分享一些他们认可的东西,还会针对我们所从事的行业以及应用场景给我们做很详细的规划,这和我们在参加训练营之前的认知完全不一样。

 

媒体:加入出海加速器这三个月,AI赛道瞬息万变,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产品,比如AI聊天,包括最近国内AI扩图也开始火起来了,这段时间和导师的交流中有没有涉及到对AI未来的探讨?内部对产品未来的研发规划是怎样的?

 

Queena:我们跟Google Play的导师、市场营销的导师都有市场趋势的交流,其中一个点提到我们目前AI的市场大小是否能够颠覆一些传统市场以及去覆盖一些传统市场的场景,这个是比较重要的。比如市面上的一些竞品,同类的AI照片产品,有一些功能颠覆线下专业拍摄领域的市场规模,其实是很好地扩大了整个AI市场的空间。

 

在这个领域给我的启发是,有一些传统领域是可以去将它更加智能化,怎么节约用户的时间和效率,另外怎么样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场景和价值,这个是我们很受启发的一部分。

 

郭炫:Google的导师们有提到,AI领域一直很受关注,我们应该以一个创造增量价值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比如以前我们玩PC游戏,在移动游戏推出之后,原先玩主机游戏的市场规模并没有显著减少,而它扩大了几倍于主机游戏规模的移动游戏市场。

 

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个大需求的时候,能不能做一些增量价值。比如做《AI Mirror》的时候,用户也可以P图,但是我们想能不能用AI技术做一些他们原先做不出的体验,这是一个新的东西,P图的价值也还在,风格化的价值也还在,所以这是一个我们认为很受用的思路。

 

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