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出海记
题图来源 | pexels
近日,唐纳德·川普总统正式启动其“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政策,旨在通过匹配贸易伙伴对美国商品的关税水平,纠正长期的贸易失衡。根据白宫 2025 年 4 月 2 日发布的行政命令,自 4 月 5 日起,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 10% 的基准关税;4 月 9 日起,对 57 个贸易伙伴国实施 11% 至 50% 的对等关税;此外,自 5 月 2 日起,取消对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价值低于 800 美元包裹的“低价值免税”(de minimis)待遇。这些措施作为川普“公平与对等计划”(Fair and Reciprocal Plan)的核心内容,不仅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还将对跨境支付行业带来深远影响。本文将结合最新政策背景,分析其对跨境支付业务的短期冲击与长期机遇,并探讨其如何推动区域合作与行业新生态的形成。
短期冲击:交易成本激增与供应链重构
川普对等关税政策在短期内将显著推高跨境支付的交易成本并增加操作复杂性。自 4 月 5 日 10% 基准关税生效后,美国进口商的支付需求将迅速上升。以一笔价值 100 万美元的进口交易为例,额外 10 万至 50 万美元的关税(视具体国家税率而定)将直接增加支付机构的转账金额和外汇转换负担。4 月 2 日政策宣布后,市场预期美元因贸易摩擦升值,人民币、欧元等货币短期承压,支付机构的外汇对冲成本随之攀升。
对中国而言,自 4 月 9 日起生效的 34% 关税(叠加此前 20% 的芬太尼相关关税,总计 54%)将重创对美出口。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数据,2024 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 2950 亿美元,高关税可能进一步压缩这一数字。跨境支付机构将面临中美支付业务的萎缩,同时需快速支持中国企业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如越南,46% 关税)或拉美(如墨西哥,25% 芬太尼关税)的支付需求。这种转移将增加支付路径复杂性,例如通过第三方国家中转的结算需求可能激增,推高反洗钱和合规成本。此外,5 月 2 日起取消低价值免税待遇将冲击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如 Shein 和 Temu 的小额高频支付业务,支付机构需适应更高合规要求下的新交易模式。
欧盟面临的 20% 关税虽低于中国,但仍将削弱对美出口竞争力。支付机构可能需应对欧元-美元交易的波动加剧,尤其是在欧盟可能采取报复性关税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和泰国(36% 关税)可能因供应链转移迎来支付需求增长,但高关税可能抵消部分红利,支付机构需迅速扩展与当地银行的合作网络,以处理更多美元-东南亚货币的交易。
总体来看,短期冲击将考验支付机构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尤其是在 4 月 9 日更高关税生效后,市场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剧。
长期影响:支付格局区域化与美元地位挑战
长期来看,川普对等关税政策可能推动全球跨境支付从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型。在美国,持续的高关税将促使企业减少进口依赖,加速“再工业化”或本地供应链建设。这将削弱传统进口支付业务,但可能为支持美国企业出口或海外投资的支付服务开辟新空间。然而,若全球贸易碎片化加剧,美国支付机构可能因服务成本高企而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在美元主导地位可能受挑战的背景下。
对中国而言,34%-54% 的关税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支付机构可能更多依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减少对 SWIFT 的依赖。长期内,中国可能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支付网络整合,形成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区域支付生态。例如,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可能因供应链南移而持续增长,支付机构需开发支持人民币-泰铢或人民币-越南盾的解决方案。这将削弱中美支付联系,但增强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的支付合作。
欧盟可能借机提升欧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若美国关税长期存在,欧盟可能推动与日本(24% 关税)、印度(26% 关税)等国家的自贸协定,支付机构将转向支持欧元与亚洲货币的交易。这将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提升欧盟支付机构的区域影响力。东南亚则可能成为供应链重组的枢纽,ASEAN 内部支付互联互通(如东盟支付连接计划)可能加速发展,为支付机构提供长期增长点。
值得关注的是,关税政策可能削弱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主导地位。区域货币(如欧元、人民币)和技术创新(如区块链支付、数字货币)可能崛起。例如,中国可能推动数字人民币在 RCEP 框架内的应用,支付机构若能参与这些创新,将在市场重塑中占据先机。
区域合作与行业新机遇
川普对等关税政策可能显著推动美国以外国家间的区域合作,为跨境支付行业带来新机遇。4 月 2 日公布的关税清单显示,中国(34%)、欧盟(20%)、越南(46%)等主要经济体均被施以高关税,这可能促使这些地区加速内部整合或跨区域结盟以应对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
例如,中国可能深化与 RCEP 成员国的合作,推出统一的区域支付平台,减少对美元结算的依赖。支付机构可通过支持中国-东盟贸易的低成本支付解决方案获益,尤其是在供应链从中国向越南、泰国转移的背景下。欧盟可能推动与日本、印度或非洲的自贸协定,支付机构可参与欧元-日元或欧元-非洲货币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拉美国家如墨西哥可能转向亚洲市场,分散对美国的出口依赖,支付机构需开发支持墨西哥比索与亚洲货币的跨区域支付服务。
全球贸易的区域化趋势可能催生新的支付技术联盟。例如,区块链技术可降低区域贸易的结算成本,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跨国试点可能在关税压力下加速推进。支付机构若能抓住这一机遇,不仅能抵御市场萎缩风险,还可能在下一代支付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行业应对策略与展望
面对川普对等关税政策的冲击,跨境支付机构需采取灵活策略。短期内,优化成本结构、提升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快速适配供应链转移(如支持东南亚货币交易)将是关键,尤其是在 4 月 9 日更高关税生效后。长期看,投资区域支付网络、拥抱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深化与新兴市场的合作将成为制胜之道。5 月 2 日对中国电商的限制生效后,支付机构还需调整策略以适应跨境电商的新合规环境。
从全球视角看,川普对等关税政策可能加速贸易与支付体系的碎片化,但也为区域合作和技术创新打开了窗口。对于中国、欧盟和东南亚的支付企业而言,这或许是摆脱美元主导、建立区域影响力的历史性契机;而对于美国支付机构,则需在本地化与国际化之间找到平衡,以维持全球竞争力。
结语
川普的对等关税政策,从 4 月 5 日的 10% 基准关税到 4 月 9 日的针对性高关税,再到 5 月 2 日对中国电商的限制,标志着其贸易保护主义的全面升级。对跨境支付行业而言,短期内将面临成本上升和复杂性激增的挑战,而长期则可能见证全球支付格局的区域化重构。这一政策不仅可能削弱美元主导地位,还可能推动区域合作和技术创新,为支付机构带来新机遇。在这一充满变数的时代,唯有顺势而为、创新求变的企业,才能在全球支付格局的重构中脱颖而出。
作者为跨境支付系统提供商九舟数科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