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Enjoy出海 >

新闻资讯>

创作者经济中没有华人创业者?这份福布斯榜单表示“不服”

创作者经济中没有华人创业者?这份福布斯榜单表示“不服”
Enjoy出海小编  ·  Dec 15, 2021 2:27:35 PM

一个社交 App 做大之后,很多时候会媒体化,因为产品希望借助于内容的供给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TikTok 带火了短视频,实质上是降低了创作门槛,最终带火了创作者经济。海外大厂“学习”TikTok,其本质也就是发展创作者经济。在之前,我们对于创作者经济有 2 个比较刻板的印象,一. 主要是大厂在做;二. 很少出海企业参与。但基于长期观察、以及 12 月初,福布斯发布的《Forbes 30 under 30 2022》北美地区榜单(福布斯年轻领袖榜单),这种刻板视角也被推翻。

 

Image

北美社交媒体领域,5 组华人创业者入榜

 

12 月 1 日,福布斯发布了《Forbes 30 under 30 2022》北美地区榜单(福布斯年轻领袖榜单)。这份榜单涉及 20 个领域,包括艺术音乐、游戏、零售与电商、社交媒体、金融等,福布斯在每一个领域都评选出 30 位年龄在 30 岁之下的优秀年轻人。

 

Image

在这份北美榜单中,笔者注意到有不少华人面孔,尤其在 Social Media(社交媒体)榜单中,有 5 组华人上榜(有些入榜者是一个团队)。社交媒体榜中除了收录了部分活跃在各类社交媒体的创作者,也有不少社交项目的创始人或负责人,笔者查看后发现,这些项目很大一部分是与创作者相关的。例如下图第一位入榜者 Cole Mason 是「Pearpop」联合创始人,「Pearpop」是一个创作者互助平台,创作者可以付费购买与其他创作者合作的机会。

 

Image

 

令笔者没想到的是,上榜的 5 组华人中,有 3 组都是与创作者经济相关项目的创始人,下文笔者将重点介绍这 3 个项目。

 

Image

「Fanhouse」—— 注册竞品 8 个月后,我决定建个新的

 

笔者时不时会通过一些公司的融资新闻了解到创作者经济的新玩法。总结来看,为创作者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成 2 种:

 

1. 帮助创作者做粉丝增长和维护;

 

2. 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变现路径。

 

其实 2 种服务是有重叠的,前者相当于给创作者的粉丝分层,更具粘性的粉丝希望与创作者产生更多互动,自然也愿意为创作者投入更多金钱和精力。

 

比如,在「Cameo」上,粉丝可以付费定制创作者的祝福视频或者与创作者 1V1 视频通话;在「OnlyFans」上,粉丝通过付费订阅可以在创作者入驻的社交平台之外浏览更多内容,创作者在「OnlyFans」上发布内容更加灵活,与粉丝互动也可以更频繁,但由于平台对“成人内容”缺少监管,用户对它的印象似乎也变味儿了。

 

Image

「OnlyFans」算是粉丝社区管理类平台中比较知名的一个,但这类产品不在少数。本次上榜的 Khoi Le、Jerry Meng 和 Rosie Nguyen 是「Fanhouse」的联合创始人,「Fanhouse」就经常被拿来和「OnlyFans」比较。

 

根据 LinkedIn 用户信息,基本可以推测 Khoi Le 和 Rosie Nguyen 是越南裔,而 Jerry Meng(上图最左侧)是华裔。攒起这支团队的是 Rosie Nguyen(中间),而她的部分灵感也的确来自「OnlyFans」。 

 

Nguyen 在 Twitter 上有一些粉丝,2020 年,为了赚点外快缓解学费压力,Nguyen 注册了 「OnlyFans」账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Nguyen 发现「OnlyFans」的“成人”特征太明显了,而且粉丝网暴行为严重,很多粉丝因为付费后没有看到“成人”内容对她进行言语暴力。但 Nguyen 同时发现,很多创作者和她一样并不喜欢靠成人内容巩固粉丝群。为了验证创作者不靠色情内容营业是否有市场空间,Nguyen 联系了 Le 和 Meng 在自己的 Twitter 小号中开通了付费墙,内容只发些日常的文字和图片,结果 2 周内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在验证「OnlyFans」模式的潜力并发现其缺点之后,三人便共同创建了「Fanhouse」App。

 

Image

来源:AppAnnie

 

「Fanhouse」是不会向新注册用户推荐内容的,需要用户自行搜索想要关注的创作者,订阅之后,才会有内容显示在首页 feed 流中。订阅是否需要费用、订阅需要多少费用由创作者自己定夺。而且订阅之后,创作者还是可以设定付费解锁内容,用户需要进一步付费才能查看。

 

Image

 

「Fanhouse」形成差异化的点在于,App 明确规定不可以发布成人内容,否则账号会被暂停或删除(内容如何界定还没有明确规定)。另外,App 对创作者权益和隐私的保护在笔者看来是更强的,比如 App 对于被粉丝言语攻击的创作者有 1 对 1 帮助服务、当笔者截屏内容时,会弹出“友情提示”建议用户不要转发内容。「Fanhouse」在 App 上线之前获得 130 万美元种子轮投资。 

 

Image

 

「Fanhouse」这类平台的发展隐忧其实也很明显,YouTube、Twitter 等主流社交平台也开始允许创作者开通会员付费内容。这些独立的平台怎么建立特色、怎么吸引创作者就更重要了。

 

Image

「Beacons」—— a16z 和 YC 也看好的粉丝整合平台

 

Jesse Zhang 是上榜的青年领袖之一,是「Beacons」的联合创始人兼 CPO。共同创建「Beacons」的还有 David Zeng 和 Neal Jean,其中 Zeng 也是一位华裔,担任「Beacons」CTO,而 Jean 担任 CEO。

 

Image

 

Zhang 从高中开始就在美国读书,Master 和 PhD 都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根据领英信息,3 位联合创始人应该是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同学,3 人在 PhD 毕业前夕共同创建了「Beacons」。

 

「Beacons」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完成了 4 次融资,其中 pre-seed 轮获得 YC 投资 15 万美元,最近一次是在今年 5 月,获得 a16z 种子轮投资 600 万美元。a16z 对有潜力的初创企业一向敏感,「Beacons」究竟强在哪里能获得 YC 和 a16z 的青睐呢?

 

Image

用户生成「Beacons」页面的验证过程

 

「Beacons」是一个帮助创作者自建个人信息网站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邮箱、Google 账号或者 Facebook 账号进行注册,经过 6 个步骤可以生成一个自己的专属网站,这个网站与移动端界面也会同步适配。由于在注册阶段的 6 个步骤中,系统会引导用户填写自己常用的社交平台账号(ins、Twitter、TikTok 等)、给自己的网站定位、选择喜欢的界面背景、设置问候语等等,因此用户完成注册的同时就拥有了一个初具模样的个人网页。

 

除了链接社交账号,一切创作者想宣传或者想分析流量的渠道都可以在「Beacons」设置入口。以 Fall Out Boy 乐团的网站为例,从他们的 ins 账号简介中可以点击网址进入其「Beacons」界面,这里面会展示创作者想要展示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到的专属官网,还可以是周边商店、演唱会信息和购票站点、Spotify 数字专辑页面等等,全程操作都在 ins 界面内,不需要跳转其他浏览器。

 

Image

Fall out boy 乐队的「Beacons」界面

 

「Beacons」目前提供免费版和 pro 付费版 2 个方案,pro 版定价 10 美元/月。

 

Image

 

笔者注册了免费版本体验。免费版本的网站设置后台有 4 大版块,包括主页、设计、AI、以及功能升级界面。

 

Image

Image

 

用户可以在主页部分(my page)设置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简介、社交平台账号、绑定的收付款账号等;在设计(design)版块,用户可以对网站外观进行设计,包括背景图、对话框形状、透明度等等。AI 部分是一个粉丝管理版块,用户可以查看网站流量情况。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创作者可以判断哪个平台引流效果好、粉丝在创作者的哪类变现点上付费意愿强,以此来判断未来应该深耕哪个平台、应该以及不应该依靠什么变现路径等等。

 

而 advanced 版块,就是「Beacons」引导用户开通 pro 版本的通道。实际上,创作者如果要更好地去变现,有必要要开通 pro 版本。

 

Image

「Beacons」免费版与付费版功能区别

 

pro 版本下,「Beacons」允许用户自定义域名、无限制聚合链接、集成更多分析工具、去掉「Beacons」水印等等。最重要的是,开通 pro 版本后,用户所交的佣金会由 9% 降到 5%。

 

创作者对「Beacons」这类服务是有需求的。一方面,创作者在社交账号简介中不再需要纠结为其他哪个账号引流,而只需要加上「Beacons」的链接,「Beacons」将像一个 type-c 多功能转接器,帮助创作者打通全网粉丝。

 

「Beacons」的创意并不是首创,在它之前已经有同样被资本看好的项目跑出来了。

 

「Linktree」成立于 2016 年,今年 3 月份刚刚完成 45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Linktree」和「Beacons」的区别从表面来看主要体现在定价上,「Linktree」的免费版功能比「Beacons」要少,但 pro 版定价为 6 美元/月,比「Beacons」便宜 4 美元,同时「Linktree」的佣金免费版和 pro 版分别为 1.75% 和 0.5%,比「Beacons」的 9%、4% 要少很多。当然这也与两者的服务深度有关,基于一个经验证的 idea 做更深度服务,也是一个思路。

 

Image

Image

「Karat Financial」—— 全网 180w+ 粉丝才配排队申请的信用卡

 

Image

Will Kim 是「Karat Financial」的联合创始人兼联合 CEO,和他一起创立「Karat Financial」的是 Eric Wei。笔者没有找到太多关于 Kim 的个人信息,根据其领英内的互动行为,猜测其为华裔。

 

银行总喜欢追着我们办理信用卡,而现在要申请一张 Karat 的信用卡需要排队,且只向全网粉丝超过 180 万人的创作者开放申请。

 

创作者的职业性质与一般打工人不一样,工作时间和生活开销都不稳定,这让很多银行不愿意为他们办理信用卡,或者给他们的信用卡额度太低,甚至一些房东因为无法理解创作者的工作而不愿把房子租给他们。另一个情况是,不少创作者为提高内容话题度,会提出一些花费较高的策划,比如“住全美最豪华酒店”、“房屋一日大改造”等等,这使他们需要在短期内有大笔支出。

 

Eric Wei 在 Instagram 担任产品经理期间发现了创作者的这一窘况。于是,Wei 就和 Will Kim(本次上榜者)一起创立了「Karat Financial」。公司创立时间是 2019 年,2020 年推出了第一款产品 Karat Black Card,这张黑卡免年费、0 利息,只要求持卡人在账期内还清款项即可,在有些地方消费还可以获得返现。而「Karat Financial」本身是从商家处赚钱的,创作者使用 Karat 的卡消费后,商家会给 Karat 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Karat Financial」最近一次融资是在 2021 年 6 月,融资额达到 2600 万美元,Union Square Ventures 领投,20 多个知名创作者都跟投了这一轮。此外,在投资者名单中还有 YouTube 联创 Steven Chen、Twitter 联创 Biz Stone、TikTok 前CEO Kevin Mayer 等。据 Techcrunch 报道,从成立开始 Karat 黑卡每月可以产生千万级美元的交易。而本身能够继续融资,可能也说明,「Karat Financial」的账目是算得明白且赚钱的。这里插一个小八卦,「Karat Financial」也使用了「Beacons」的服务,创建了一个个人主页。

 

「Karat Financial」的模式对于中国出海者来说或许并不好借鉴,但复盘这些围绕创作者的服务,基本可以看到每个创始人都是在充分了解了创作者的生存现状之后找出了他们的需求,从而产生了项目灵感。每一种需求都可能对应多种解决方案以及产品。

 

Image

除了笔者在本文介绍的 3 组上榜华裔创始人,《Forbes 30 under 30 2022》社交媒体榜单中,还有“反领英”职场社区「Ladder」的创始人 Andrew Tan 和一位来自中国香港、活跃在 Twitter 上的 KOL Jane Manchun Wong。此外,围绕创作者的服务也有其他项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查看。

 

Image

结语

 

可以看到,不少针对创作者需求的项目都有类似之处,创始人可能只在某一功能上稍加改进或者只针对某一个需求就可以新立一个项目,资本也还是愿意下注。创作者经济红利似乎还在,但同业竞争也的确激烈。

 

Image


进群了解更多最新出海资讯、市场活动及合作,扫描关注下方二维码吧!

扫一扫 加入出海交流群

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