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Enjoy出海 >

新闻资讯>

ElevenLabs入局“AI名人”,但App端已有产品持续一年月入百万

ElevenLabs入局“AI名人”,但App端已有产品持续一年月入百万
Enjoy出海小编(刚)  ·  Nov 26, 2025 6:25:16 PM

提供不了什么价值的产品,怎么让用户掏钱?

打开产品,测试了一下就可以发现,从功能上看 Parrot 乏善可陈。它最核心的功能是生成名人或知名动漫人物说话的视频,此外还兼有文生视频、文生图、宠物唱歌等其他功能,整体体验上,只能说是一般,操作够简单、内容还算丰富,但生成视频效果略“塑料”。

Parrot 的落地页是“Create”,也就是制作“AI 名人视频”的页面。用户可以从系统提供的 187 个名人当中选择一位来制作说话/唱歌视频 ( 唱歌视频仅支持 19 位名人 ),或者自行通过上方的 Create AI Voice 创建名人的形象和声音。

官网制作的名人支持调节参数 ( 左 ),社区自制名人不支持调节参数 ( 右 )

而在系统提供的名人模板当中,有官方自行制作的,也有社区自制的,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官方制作的名人可以调节情绪、语速、音量、音调,而社区自制的名人则不支持调节。而从名人的身份看,其“美国味“也相当足,包括美国政客、美国文体明星,还有海绵宝宝、小猪佩奇等美国流行的动画角色,亚裔明星、日本动漫等其他国家的名人涉及较少。

笔者简单测试了一下,生成的内容基本就是一段名人说话的视频+AI 语音,但并没有很好地对口型,如果是生成非英语的内容,AI 语音与人物的声音差别很大,笔者个人感觉,Parrot 呈现的效果实在过于“塑料”,达不到市面上的平均水平。

Discover 标签页 ( 左 ),文生视频、动画生成页面 ( 中 ),文生图页面 (➡️)

而文生视频、文生图、动画生成等功能,则被放在了 Discover 标签页。与名人视频相似,这些功能使用起来也很简单,基本没有可以手动调参的空间,此外,文生视频、Animate My Photo 功能还提供模版,供用户一键套用,虽然被锁在付费墙后无法直接体验,但从演示来看,效果也不太好。

总体来看,Parrot 总体来讲功能比较简单,使用路径较短,提供的名人也还算丰富,但效果实在不佳,达不到社媒分享的标准,给用户提供的价值并不大,而能获得持续的商业化成绩,还要从增长与变现层面找答案。

增长层面,无论是广告投放还是社媒,Parrot 都抓住“猎奇”这个关键词来吸引用户,而当用户被吸引进来后,Parrot 采用卡紧付费点,并提供“高价周/年订阅方案+优惠力度很大的终身买断订阅方案”的变现策略,通过这样的操作,Parrot 的 RPD 能够达到 1 美金,高于很多同类产品。

放一个视频素材

先说增长,从广告投放素材来看,Parrot 基本采用的都是小剧场广告,展示次数较高的素材基本都是“猎奇短视频+玩法演示”的模式,如上方的视频素材就是先介绍玩法,然后给用户展示一个英国女王和爱因斯坦摔跤的视频,通过“搞笑猎奇”的视频去吸引用户。而从社媒上的内容来看,Parrot 的官方 TikTok 账号中有多个视频播放量过了 10 万,内容也以猩猩、有些荒诞的名人视频为主,同样主打猎奇。

而因好玩、猎奇,而非真实需求被吸引进 App 的用户,往往付费意愿并不是很高,所以 Parrot 采用卡紧付费点,并给出不同程度的优惠策略,引诱用户终身订阅的付费策略。

根据笔者的测试,免费用户只能使用特朗普和拜登两个形象,其他名人形象 ( 包括生成 ),以及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功能,均需订阅才能使用,基本上不订阅,就无法使用。

而与卡紧付费点配合的,则是略显取巧的付费设计。Parrot 的定价为 6.99 美元/周、39.99 美元/年、59.99 美元/终身。虽然看上去这个价格并不低,但是如果在 App 中的不同位置触发订阅页面,Parrot 会围绕终身订阅在 App 的不同位置给出不同的优惠。

在一进入 App 的付费展示页面中,就能看到三级订阅,如果用户直接按订阅,就会直接按照原价付费,而如果点叉离开,则会给出一个 5 折优惠。进入 App 后,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弹出的付费页面,没有优惠,而如果用户从个人信息页面进行订阅,则还会叠加一个优惠,终身订阅仅需 14.99 美元,至少在笔者使用期间,这个优惠是一直存在的。

而从点点数据给出的内购项数据看,这种“阶梯式割韭菜”的做法确实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周订阅和 29.99 美元终身订阅和 59.99 美元终身订阅分别占收入的 25%、24%、15%,14.99 美元的终身订阅仅占 8%( 美国市场 iOS 端 )。

Parrot 的使用路径其实相当短,主要是在用户输入完 Prompt 之后、生成内容之前展示付费页面,且不论是周订阅还是终身订阅方案,对美国用户来说价格都不算高,而且各种优惠方案也会促进用户进行付费。在产品无法提供价值的情况下,对付费策略进行精心设计,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用户付费。

虽然功能上乏善可陈,但靠着增长,尤其是略显极端的变现策略,Parrot 还是取得了不错的商业化成绩。那么,这次的「Parrot」、2年前曾关注过的「frfr」、「Voice.ai」都曾靠 AI“名人”的 Buff 切入了市场,那么为什么“AI 名人内容”能持续吸引用户呢?( 对此前两款产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热度仅次于 Temu,2 款音频 App 无视流量困境,野蛮增长》)

Reaction 和名人这个共同文化符号,起了化学反应

为了探究用户们都在用 Parrot 在干什么,笔者导出了美国市场 iOS 端近 7 天的用户评论,并剔除无意义关键词后做成了词云。从词频看,Funny、Fun 这样对应娱乐场景的词频最高分别为 59 次和 49 次,而其次就是 Friends、Family 等体现社交关系的词语,其中 Friends 出现了 31 次、People 出现了 14 次、Family 出现了 8 次。

从用户评论中可以看出,Parrot 满足的并非用户在 TikTok 等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布内容的需求,而是围绕熟人关系、私域分享的互动需求。进一步来看,“Reaction 文化”的流行,是人们为何热衷于分享此类内容的最大动因,而名人,则成为这种情绪互动最理想的“载体”。

Reaction 就是捕捉人们对一个内容第一时间的反应,形成的一种新内容形式,比如拥有 3500 万粉丝 YouTuber “SSSniperWolf”就做的是这种 reaction 视频起家的,她的视频内容基本上是自己直接去观看一个视频,然后记录下自己看视频当下的表情、动作、即时评论等反应,尤其是当时当刻夸张的表情动作与一句话“锐评”,也非常适合短视频的传播。这种 Reaction 视频可以让用户直接带入观看视频的人,营造出一种我也在现场、我也有同感的感受。

而在这种 Reaction 文化形成之后,熟人之间的 Reaction 也逐渐成为熟人社交当中很重要的一环。我们平常给朋友发搞笑视频,其实核心动机也是想看他们的 Reaction,从对方的反应中,寻找对关系的认同。

而名人则是现代传播中,非常重要的载体,Parrot 所做的事情,就是用名人的形象和语音来包装用户想说的话。

传统媒体时代,名人是非常脸谱化的“成功、权威,甚至完美无缺”,而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方式,则能让普通人看到名人更真实的一面,且这个特点将被传播过程无限放大,形成一个被全社会认同的文化符号,比如在美国,特朗普的符号是“讽刺、夸张、口无遮拦”,拜登的符号是“迟钝、痴呆”,马斯克的符号是“自恋、傲慢”。

而这些文化符号,则随着他们标志性的语音、语调、语气,也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被人们广泛地接受。所以,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名人的形象和声音本身就可以传达一种特定的情绪,比如,表达讽刺情绪时用特朗普的语音、表达自己很颓废很累的时候,用拜登的语音,就能天然给自己的表达加上一层 Buff,强化情绪的传递。

综合以上分析,其实“AI 名人视频”与社媒上的搞笑视频、表情包一样,都是用户传达情绪的一种方式,确实有着较为普遍的需求,而 Parrot 以及此前火过的 AI 名人产品则都是看到了这个需求,并通过各种方式切入市场。

写在最后

通过抓人们熟人社交内容分享需求,并辅以恰当的增长、变现策略,Parrot 虽然功能上乏善可陈,但也能获得持续稳定的流水。

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来源:白鲸出海